激发想象力的方法(收集3篇)

时间:2024-08-30 来源:

激发想象力的方法范文篇1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激发兴趣

思想品德教材中的一些理论比较抽象,但这不能和枯燥无味划等号。如果我们在注意理论性、科学性的同时,能讲究一点趣味性,把阐述理论同形象化叙述融为一体,就可以使理论增添感情的色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激发兴趣

在讲授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达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以少胜多的效果。比喻恰当,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以加强巩固。如在讲“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一节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道理,可以用“量体裁衣”打比方,即把生产力比作人的身体,把生产关系比作衣服,并说明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高不断地增加,所穿的衣服也要随身高的变化而不断更换尺寸,这样做出来的衣服穿在身上才合体。正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辩证运动,才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都是这一客观规律起作用的结果。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同样是这一规律所决定的。这样就把这一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了,这比泛泛地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效果要好得多。

二、疑问、解疑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如在讲“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在我国已被消灭,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将长期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这一问题时,问学生这句话是否矛盾,应怎样理解?问题一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引起了兴趣,明白了道理,提高了思想觉悟,这比平铺直叙讲理论更有峰回路转之效。

三、以知识结合点激发学习兴趣

知识结合点是不同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它反映了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产生于学生认识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能正确把握知识结合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更新颖的、出人意料的效果。教师讲课时要注意由个别到一般,这既符合认识的规律,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掌握比较抽象的知识。只有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准确地把握了各种知识的结合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四、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激发兴趣

闪耀着智慧光辉的语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种最重要的创造工具。思想品德课的说服力、感召力、战斗力来自教师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如果一个教师富有严谨、简洁、精炼、准确、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其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五、以形象的漫画激发学生的兴趣

漫画不仅生动、形象、幽默,而且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理,能发人深思,回味无穷。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漫画会使学生情趣盎然,学习兴趣倍增,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社会主义民主”时必然会提到“资本主义民主”,如何对照资本主义虚伪的、有欺骗性的民主,讲清社会主义广泛的、真实的民主呢?除了运用列表对照分析,还可以采用漫画的形式加强教学效果。如用“跷跷板”漫画――跷跷板一端坐着一头驴头人身像,另一端坐着一头象头人身像,中间是美国白宫,在象驴身上分别写着“”、“共和党”字样,他们分别代表美国和共和党,这表明了美国思想品德两党轮流执政的真实面貌。这就清楚地说明,资本主义的民主,不过是两党之间的民主,是有范围、有层次的民主。反之,则说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具有广泛性、真实性的真正民主。这比抽象的讲授更生动形象。运用这种方法达到了既掌握知识,又用知识理解社会现象的目的,增加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以良好的态势激发兴趣

态势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适用的肢体语言,包括教师讲课中的态度、表情、姿态等。态势是一个人内心心理活动的对比,它反映了一个人喜、怒、哀、乐、爱、憎等丰富的情感,这种肢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不仅对口语起辅助作用,而且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容易引起情感共鸣。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运用有声语言外,还可恰当运用肢体语言,用亲切和蔼的语言、面容、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动作,来发挥态势对口语的深化补充作用,使教学有张有弛,富有节奏,有声有色,妙趣横生,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理论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所学的知识,使学生把思想品德课不再看成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精神上的陶冶。

七、用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想象力的方法范文篇2

一、激发民族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兴趣中培养思维能力

汉语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民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活民族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营造一种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学习氛围。因此,汉语课堂教学要培养民族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善于激发民族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课堂上可采用多种方式激发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任务设疑,训练学生的探索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疑问能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激发他们积极地去探索,以解决问题,实现心理平衡。我们在教学时,不妨在触题时就布置任务,激起疑问,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索如何完成任务,训练探索性思维。如:教汉语教材“蔬菜”这一课是我让学生上台表演“蔬菜摊老板”和“顾客”用汉语交易的过程。从而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汉语课文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获取语言知识,发展用汉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常性地训练,民族学生思维会更活跃,设疑和释疑会更积极。

三、插图求疑,训练民族学生的形象思维。

七年级学生长于形象思维,充分让民族学生再现表象,发挥想象,并用语言描绘出来,可以有效的发展他们的思维和语言。我们的汉语教材都配有插图(教学挂图),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仅将这些图作为一个创设情景的辅助手段,很少引导学生去仔细观察图上的内容。我在使用教学挂图时,常常要求学生看图提问,对图中的疑点主动发问,如:我布置作业,让学生画课文中所描述的情景。教汉语中“季节”这一课时,我让学生画出一年中的四个季节,并提问:“画中有什么?”你想象中的季节是什么样的?等问题,使他们对课文的难点,疑点也就有了大致了解,在此基础上再有针对性地学习。坚持巧用插图,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能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

四、想象解疑,训练民族学生的发散思维。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表现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发展儿童语言和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现有教材的课文都是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段,我常常根据大部分课文语言材料言尽而未尽的特点,设置疑问,引导民族学生展开想象,续说对话的多种结果(既续说课文),借以培养民族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比如学习“文艺晚会”这一课时,我让民族学生想象过新年和“六.一”儿童节时在教室里举办文艺活动的情景。并提问:“当时你们是怎么过的?对话当中又是怎么讲的?”………….通过这些想象性质的疑问,扩展民族学生思路,引导民族学生按各自的理解去续遍对话,既训练了民族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培养了民族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五、变序释疑,训练民族学生的跳跃思维。

教材中有些课文较长,如果按对话序逐句教学,费时较多,且不易突出重难点。我们可以采用变序教学,打破对话的顺序,框架,引导民族学生通过学习解决疑问。如学习“亲兄弟”这一课时,我问民族学生:“谁的家有兄弟姐妹?平时生活当中你们是怎么过的?遇到困难是怎么帮助?爸爸妈妈怎么教育你们的?老师又怎么教育你们和同学相处的?学习中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同学?我们各民族都是一家人,应该互学,取长补短,为社会多做贡献。我说的对不对?你们觉得呢?”通过这样的问题,一方面可激发民族学生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可以训练他们的跳跃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六、扩展激疑,训练民族学生的创造思维。

没有创新精神的人很难有创造性的成果。我们应抓住民族学生的好奇心理,活化我们的汉语教材,通过扩展教材内容或活动步骤,充分激发他们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兴趣,鼓励他们多角度,多方向,独特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倡一题多议,敢破常规,使教学向纵深发展。如讲教材“动物园”这一课时,除了课文中的内容之外,我故意对一位民族学生说:“我看见老虎和狮子在吃草,还看见长颈鹿和小山羊在吃肉。”“动物们互相依赖吗?如果依赖会怎么样?相反会怎么样?我们应该怎么做?”等等,对教材的扩展会超出民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范围,但却因此激起了他们的疑问,引发他们在课外,在今后的学习中努力寻求解决的办法。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活化教材,多启发,多引导,训练民族学生的求异思维,给予民族学生创新的机会,从而培养他们思维的流畅性和独创性。

七、强化课外阅读。拓展民族学生思维能力

中学,是民族学生形成汉语能力的重要时期。阅读,是学生获取汉语知识、形成汉语能力,发展思维能力的主渠道。再好的教科书和课堂学习都是有局限的,它难以培养奇才,也很难造就通才。教学实践证明,提高汉语成绩,阅读是保障,尤其需要强化课外阅读,提高民族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强化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针对教材,巩固阅读

汉语文教材中,每单元都有训练重点,在强化课外阅读过程中要结合训练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能力方面的专项训练,可把在课堂教学中的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使之不断运用巩固,最终形成能力。

2.分类区别,专题指导

对课外阅读进行专题性指导,让民族学生把握批注式、圈点式、摘录式、体会式等相关阅读方法,强化思维能力。

3.方法交流,取长补短

发挥民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民族学生对读书方法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取长补短,拓宽民族学生的思维,发挥创新的潜能。

八、鼓励联想与想象,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力的方法范文篇3

1.激发兴趣,引起学生的想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快乐的学习,是我们一直的追求。低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富有幻想,喜好新奇,因为,想象原本就是儿童的天性。在数学教学中,比如一位数、两位数的加、减计算,本身只是单纯的数,如果仅仅只按照教材讲解,未免会造成单调、枯燥的感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力也不容易激发,如果增加一些想像力,情况就会大不一样。它能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索兴趣和大胆的创造意识。

2.注重联想,培养想象力

联想是由某人或某事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或由某概念引起的其它相关的概念。数学内容丰富多彩,留有广阔的联想、想象空间。教学中要应用联想手法,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通过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从而开阔思路,这样有利于学生发展想象,认识新事物,产生新设想。

在低年级的应用题教学中,根据题目所给信息进行联想:小灰兔摘了32个蘑菇,小白兔摘了20个蘑菇,启发学生联想到所求的问题:小灰兔和小白兔一共摘了多少个蘑菇?小灰兔比小白兔多摘了多少个蘑菇?虽然学生可能会在表达上不够完整,但对于低年级学生,看到条件马上能联想出问题,在联想的过程中理解了条件与条件之间的关系,找到了解题的方向。像这样的训练,既能让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又能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养成自觉联想的好习惯。

3.创设情境,培养想象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也就是说明了数学内容的现实化、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生活的数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多设计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然后放手让学生大胆去想、去尝试。就是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比如在学习连续退位减法如:1000-534学生在退位时,发现被减数个位、十位和百位都是0,一下不知道怎么处理。教师可以和学生这样说:做退位减法就像借东西一样简单,你可以先到你的邻居借,发现邻居没有,你就到邻居的邻居去借,但是借了要告诉邻居,做上退位点的符号,以此提醒学生不能忘记退位。教师用比喻把抽象的变成具体的,深奥的变成浅显的,复杂的变成简洁的,使学生容易理解。

在教学中,让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这种现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其产生内在的想象思维,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4.动手操作,丰富想象力

小学生有很强的探究欲望,他们好胜、好奇的特点是培养想象力的必备条件。利用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开发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愉快地探索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好学生的操作过程,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养成爱动脑筋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如在“观察物体”一课时,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把从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如在教室里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比较,找到拍照的方位,再拍出照片;在练习中找出几位正做好事的同学背影照片,让学生猜一猜,找一找是谁做的;想一想从哪一个方位给别人拍照最合适等等。通过这些联系生活,实际应用的活动,使空间知识贴近了学生,同时也延伸了学习。从而使学生能从看到的物体的一个面,展开联想到整个物体的形状,培养了观察立体事物的能力,也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5.运用多媒体手段,培养想象力

【激发想象力的方法(收集3篇) 】相关文章:

三年级日记精选6(整理3篇) 2024-08-25

我的日记精选(整理4篇) 2024-08-24

三年级日记精选[5](整理3篇) 2024-08-24

我的日记精选10(整理6篇) 2024-08-23

我的日记精选6(整理3篇) 2024-08-19

寒假趣事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8-16

优秀日记[精选](整理5篇) 2024-08-12

我爱发明的作文(整理5篇) 2024-08-30

激发想象力的方法(收集3篇) 2024-08-30

矿山数字化技术(收集3篇) 2024-08-29